博客
关于我
强烈建议你试试无所不能的chatGPT,快点击我
JavaScript 垃圾回收机制
阅读量:6624 次
发布时间:2019-06-25

本文共 6254 字,大约阅读时间需要 20 分钟。

JavaScript 自动垃圾收集机制

垃圾回收又称为 GC(Garbage Collecation)。编写 JavaScript 程序时,开发者不需要手工跟踪内存的使用情况,只要按照标准写 JavaScript 代码,JavaScript 程序运行所需内存的分配以及无用内存的回收完全是自动管理。JavaScript 中自动垃圾回收机制的原理为:

找出那些不再使用的变量,然后释放其占用的内存。

垃圾收集器会按照固定的时间间隔(或预定的收集时间)周期性地执行此操作。

局部变量的正常生命周期

局部变量只在函数执行的过程中存在

在函数执行过程中,会为局部变量在栈内存(或 堆内存)上分配相应的空间来存储它们的值。在函数中使用这些变量,直至函数执行结束,此时可以释放局部变量的内存供将来需要时使用。
以上情况下,较容易判断变量是否有存在的必要,更复杂的情况需要更精细的变量追踪策略。
JavaScript 中的垃圾收集器必须跟踪每个变量是否有用,需要为不再有用的变量打上标记,用于将来回收其占用的内存。标识无用变量的策略通常有两个:标记清除引用计数

JavaScript 中的栈内存与堆内存

上述过程中,JavaScript 中变量分为 基本类型值引用类型值

  • 基本类型值 在内存中占固定大小的空间,因此被保存在 栈内存 中;
  • 引用类型值 是对象,保存在 堆内存 中。包含引用类型值的变量实际包含并非对象本身,而是指向该对象的指针。一个变量从另一个变量复制引用类型的值时,复制的也是指向该对象的指针。

标记清除

标记清除(mark-and-sweep) 是 JavaScript 中最常用的垃圾回收方式。其执行机制如下:

  • 当变量进入环境时,就将其标记为“进入环境”
  • 当变量离开环境时将其标记为“离开环境”

逻辑上,永远不能释放进入环境的变量所占用的内存,因为执行流进入相应的环境时,可能会用到它们。

标记变量的方式有很多种,可以使用标记位的形式记录变量进入环境,也可单独为“进入环境”和“离开环境”添加变量列表来记录变化。

标记清除采用的收集策略为:

  • JavaScript中的垃圾收集器运行时会给存储在内存中的所有变量都加上标记;
  • 然后去掉环境中的变量以及被环境中的变量引用的变量的标记;
  • 此后,再被加上标记的变量被视为准备删除的变量;
  • 最后,垃圾收集器完成内存清除,销毁那些带标记的值并回收其占用的内存空间。

2008年之前,IE、Firefox、Opera、Chrome 和 Safari 的 JavaScript实现使用的均为 标记清除式的垃圾回收策略,区别可能在垃圾收集的时间间隔。

引用计数

引用计数(reference counting) 是另一种垃圾收集策略。引用计数的本质是 跟踪记录每个值被引用的次数。其执行机制如下:

  • 当声明一个变量并将一个引用类型值赋值给该变量时,这个值的引用次数为1;
  • 若同一个值(变量)又被赋值给另一个变量,则该值的引用次数加1;
  • 但是如果包含对这个值引用的变量又取得了另外一个值,则这个值的引用次数减1;
  • 当这个值的引用次数为0时,则无法再访问这个值,就可回收其占用的内存空间。

垃圾收集器下次运行时,会释放那些引用次数为零的值所占用的内存。

引用计数存在一个致命的问题: 循环引用。循环引用是指,对象 A 中包含一个指向对象 B 的指针,而对象 B 中也包含一个指向对象 A 的引用。下面的代码就是标准的循环引用的例子:

function cycleRefernce() {    var objectA = new Object();    var objectB = new Object();        objectA.someOtherObject = objectB;    objectB.anotherObject = objectA;}复制代码

上述例子中 objectA 和 objectB 通过各自属性相互引用。按照引用计数的策略,两个对象的引用次数均为 2。若采用标记清除策略,函数执行完毕,对象离开作用域就不存在相互引用。但采用引用计数后,函数执行完,两个对象的引用次数永不为0,会一直存尊内存中,若多次调用,导致大量内存得不到回收。

IE8浏览器 之前中有一部分对象并不是原生的 JavaScript 对象,可能是使用 C++ 以 COM 对象的形式实现的(BOM, DOM)。而 COM 对象的垃圾收集机制采用的是 引用计数策略。即使 IE 的 JavaScript 引擎是使用标记清除策略实现的,但 JavaScript 访问 COM 对象仍然是基于 引用计数策略的。在这种情况下,只要在 IE 中涉及 COM 对象,就可能存在循环引用的问题。

为避免出现循环引用,最好在不使用这些对象时,手动断开 原生 JavaScript 对象 与 DOM 元素之间的连接。IE中的循环引用与手动断开的操作如下所示:

var element = document.getElementById("some_element");var myObject = new Object();myObject.element = element;element.someObject = myObject;// 以上 存在循环引用// ...... // 以下 手工断开连接myObject.element = null;element.someObject =null;复制代码

将变量设置成 null 即可切断变量与它之前引用的值之间的连接。下次垃圾收集器运行时,会删除这些值并回收它们占用的内存。

为解决上述问题,IE9及以上版本把 BOM 和 DOM 对象都转换成了真正的 JavaScript 对象,避免了两种垃圾回收算法并存引起的问题。

垃圾回收的性能问题

垃圾收集器是周期运行的,确定 垃圾收集的时间间隔 是个重要的问题。

IE7之前的垃圾收集器是根据内存分配量运行的,即 256 个变量、4096 个对象(数组)字面量或 64 KB 的字符串。达到这些临界值的任何一个,垃圾收集器就会运行。所以就导致如果一个脚本含有很多变量,在整个生命周期中一直保有前面临界值大小的变量,就会频繁触发垃圾回收,会存在严重的性能问题。

IE7 重写了垃圾收集例程。新的工作方式为:触发垃圾收集的变量分配、字面量和数组元素的临界值被调整为 动态修正。初始值与之前版本相同,但如果垃圾收集例程回收的内存低于 15%,则临界值加倍。若回收内存分配量超过 85%,则临界值重置回默认值。

JavaScript V8 引擎的垃圾回收机制

在JavaScript脚本中,绝大多数对象的生存期很短,只有部分对象的生存期较长。所以,V8 中的垃圾回收主要使用的是 分代回收 (Generational collection)机制。

分代回收机制

V8 引擎将保存对象的 (heap) 进行了分代:

  • 对象最初会被分在 新生区(New Space) (1~8M),新生区的内存分配只需要保有一个指向内存区的指针,不断根据内存大小进行递增,当指针达到新生区的末尾,会有一次垃圾回收清理(小周期),清理掉新生区中不再活跃的死对象。
  • 对于超过 2 个小周期的对象,则需要将其移动至 老生区(Old Space)。老生区在 标记-清除 或 标记-紧缩 的过程(大周期) 中进行回收。

大周期进行的并不频繁。一次大周期通常是在移动足够多的对象至老生区后才会发生。

Scavenge 算法

由于垃圾清理发生的比较频繁,清理的过程必须很快。V8 中的清理过程使用的是 Scavenge 算法,按照 经典的 实现的。Scavenge 算法的主要过程是:

  • 新生区被分为两个等大小的子区(semi-spaces):to-space 和 from-space;
  • 大多数的内存分配都是在 to-space 发生 (某些特定对象是在老生区);
  • 当 to-space 耗尽时,交换 to-space 和 from-space, 此时所有的对象都在 from-space;
  • 然后将 from-space 中活跃的对象复制到 to-space 或者老生区中;
  • 这些对象被直接压到 to-space,提升了 Cache 的内存局部性,可使内存分配简洁快速。

算法的伪代码描述如下:

def scavenge():  swap(fromSpace, toSpace)  allocationPtr = toSpace.bottom  scanPtr = toSpace.bottom  for i = 0..len(roots):    root = roots[i]    if inFromSpace(root):      rootCopy = copyObject(&allocationPtr, root)      setForwardingAddress(root, rootCopy)      roots[i] = rootCopy  while scanPtr < allocationPtr:    obj = object at scanPtr    scanPtr += size(obj)    n = sizeInWords(obj)    for i = 0..n:      if isPointer(obj[i]) and not inOldSpace(obj[i]):        fromNeighbor = obj[i]        if hasForwardingAddress(fromNeighbor):          toNeighbor = getForwardingAddress(fromNeighbor)        else:          toNeighbor = copyObject(&allocationPtr, fromNeighbor)          setForwardingAddress(fromNeighbor, toNeighbor)        obj[i] = toNeighbordef copyObject(*allocationPtr, object):  copy = *allocationPtr  *allocationPtr += size(object)  memcpy(copy, object, size(object))  return copy复制代码

不能被忽视的写屏障 Write barriers

如果新生区有某个对象,只有一个指向它的指针,恰好该指针在老生区的对象中,在垃圾回收之前我们如何得知新生区的该对象是活跃的呢?

为解决此问题,V8 在写缓冲区有一个列表,其中记录了所有老生区对象指向新生区的情况。新生区对象诞生时不会有指向它的指针,当老生区的对象出现指向新生区对象的指针时,便记录跨区指向,记录行为总是发生在写操作中。

标记-清除算法 与 标记-紧缩算法

因为新生区的内存一般都不大,所以使用 Scavenge 算法进行垃圾回收效果比较好。老生区一般占用内存较大,因此采用的是 标记-清除(Mark-Sweep)算法 与 标记-紧缩(Mark-Compact)算法。

两种算法都包括两个阶段:标记阶段,清除或紧缩阶段。

标记阶段

在标记阶段,堆上所有的活跃对象都会被发现并且标记。

  • 每一页都包含用来标记的位图
  • 位图都要占据空间 (3.1% on 32-bit, 1.6% on 64-bit systems)
  • 使用两位二进制标记对象的状态
  • 状态为白(white), 它尚未被垃圾回收器发现
  • 状态为灰(gray), 它已被垃圾回收器发现,但它的邻接对象仍未全部处理完毕
  • 状态为黑(black), 它不仅被垃圾回收器发现,而且其所有邻接对象也都处理完毕

标记算法的核心是 深度优先搜索,为:

  • 在标记的初期,位图是空的,所有对象也都是白的。
  • 从根可达的对象会被染色为灰色,并被放入标记用的一个单独分配的双端队列。
  • 标记阶段的每次循环,GC会将一个对象从双端队列中取出,染色为黑,然后将它的邻接对象染色为灰,并把邻接对象放入双端队列。
  • 这一过程在双端队列为空且所有对象都变黑时结束。
  • 特别大的对象,如长数组,可能会在处理时分片,以防溢出双端队列。如果双端队列溢出了,则对象仍然会被染为灰色,但不会再被放入队列(这样他们的邻接对象就没有机会再染色了)。
  • 因此当双端队列为空时,GC仍然需要扫描一次,确保所有的灰对象都成为了黑对象。对于未被染黑的灰对象,GC会将其再次放入队列,再度处理。

标记算法结束后,所有的活跃对象都被染成黑色,所有的死对象仍是白的。下一步就可以清除或者紧缩了。

清除 或 紧缩 算法

标记算法执行后,可以选择清除 或是紧缩,这两个算法都可以收回内存,而且两者都作用于页级(V8 中的内存页是 1MB 的连续内存块)

清除算法扫描连续存放的死对象,将其变为空闲空间,并将其添加到空闲内存链表中。清除算法只需要遍历页的位图,搜索连续的白对象。[每一页都包含数个空闲内存链表,其分别代表小内存区(<256字)、中内存区(<2048字)、大内存区(<16384字)和超大内存区(其它更大的内存)]

紧缩算法会尝试将对象从碎片页(包含大量小空闲内存的页)中迁移整合在一起,来释放内存。这些对象会被迁移到另外的页上,因此也可能会新分配一些页。而迁出后的碎片页就返还给操作系统。

对目标碎片页中的每个活跃对象,在空闲内存链表中分配一块其它页的区域,将该对象复制至新页,并在碎片页中的该对象上写上转发地址。

迁出过程中,对象中的旧地址会被记录下来,这样在迁出结束后V8会遍历它所记录的地址,将其更新为新的地址。由于标记过程中也记录了不同页之间的指针,此时也会更新这些指针的指向。

增量标记 与 惰性清除

对于一个堆很大,活跃对象有很多的脚本时,标记-清除 与 标记-紧缩 的效率可能会很慢,为减少垃圾回收引起的停顿,引入了 增量标记(Incremental marking) 和 惰性清理(lazy sweeping)。

增量标记允许堆的标记(前面的标记阶段)发生在几次5-10毫秒的小停顿中。增量标记在堆的大小达到一定的阈值时启用,启用之后每当一定量的内存分配后,脚本的执行就会停顿并进行一次增量标记。就像普通的标记一样,增量标记也是一个深度优先搜索,并同样采用白灰黑机制来分类对象。

增量标记与普通标记的区别是,添加了从黑对象到白对象的指针,为此需要再次启用写屏障中,在记录 老->新 的同时,记录 黑->白。在进行清除时,一旦在写屏障中发现这样的指针,黑对象会被重新染色为灰对象,重新放回到双端队列中。

惰性清理是指在标记完成后,并不急着释放空间,无需一次清理所有的页,垃圾回收器会视情况逐一清理,直到所有页都清理完成。

余下的涉及垃圾回收原理的部分留着后面继续整理。(平行标记 与 并发标记)

文章说明

此文章最初记录在本人2019.02.21的博客 中,现在转出来供大家一起学习交流,如有不准确的地方请大家批评指正。

参考资料

  • ,
  • ,

转载地址:http://mpxpo.baihongyu.com/

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
无法在windows 2000 server安装sniffer pro的解决
查看>>
图解Oracle数据库(二)
查看>>
Slow shutdown of Windows 2003 Server after installing Exchange 2003 Server
查看>>
MySQL迁移到Cassandra技巧:放弃SQL思想
查看>>
多核分布式队列的实现:“偷”与“自私”的运用(4)
查看>>
Oracle to_char转数字小结
查看>>
MariaDB(mysql)之主从同步
查看>>
企业Windows域环境中的组策略应用案例二
查看>>
ASP.NET Aries 入门开发教程6:列表数据表格的格式化处理及行内编辑
查看>>
51CTO首届卡拉OK大赛:我唱,为欢聚而歌
查看>>
LVM逻辑卷管理详解
查看>>
如何实现 Service 伸缩?- 每天5分钟玩转 Docker 容器技术(97)
查看>>
java socket编程
查看>>
MySQL基础建设之硬盘篇
查看>>
Java格式化时间
查看>>
安装Hyper-V
查看>>
配置XenDesktop一例报错-序列不包含任何元素
查看>>
数组循环移位
查看>>
一个优秀的公众号运营者需要具备哪些能力?
查看>>
桌面云
查看>>